什么是中臺?
按照數據咨詢公司Thoughtworks首席咨詢師王健給出的10個字定義,中臺就是:“企業級的能力復用平臺”
中臺從何而來?
中臺解決了什么痛點?
痛點一:企業前方市場與企業內部支撐的沖突
用戶和用戶的需求永遠是善變的。主流用戶的變化,不會因為某個年代人的話語權高低而穩定下來。而即便是同年代的用戶,在隨著現代社會發展和各行各業互聯網服務的滋養中又進化細分成了出不同的支流,需求全然不同,呈現場景化、碎片化的特征。為了不被善變的用戶所拋棄,企業不得不跟隨著用戶;為了滿足用戶而盡可能積極地響應用戶需求的變化,發展新業務、提供新服務。這就給企業的前方業務端提出了挑戰:必須做到快速響應、靈活運轉。要作為一個能承接大量新業務和新服務的大體量企業,業務想要做到量大又靈活,必定需要靠企業內部科學有序體系的穩定支撐。所以,企業前方市場總是會趨于變化無序,而企業內部支撐總歸要趨于穩定有序,兩者必定沖突。
痛點二:前臺與后臺的沖突
企業前方市場和企業內部支撐的沖突,必定帶來在系統層級上的前臺和后臺的沖突。
前臺是對接用戶的,所以系統需要快速響應前端用戶的需求,快速創新、快速迭代。簡而言之:快速建設、錯了就推翻重來、不能耗費太大成本。
后臺是企業對內的,為了支撐前臺越來越多的業務,后臺不斷地建設,系統不斷龐大地起來。所以后臺系統需要扎實穩定,建成之后往往不能隨意改動。簡而言之,是需要耗費大力成本建設的基礎能力、不能輕易推翻、改動成本極大。前臺系統和后臺系統的特點決定了,兩者的沖突不可避免。
痛點三:大企業的通病(各占山頭、重復建設)
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組織架構和層級必然不斷膨脹擴張。各大事業部下各大部門,就像一個小型組織一樣,各占山頭,勢必會出現屁股決定腦袋的現象。大企業內部各處都是墻——部門墻、業務墻、數據墻。更不用說那些一味的內部賽馬的績效考核機制,勢必更加加劇部門間的相互封閉。而一些原本可以快速提供的用戶服務,卻需要多重對接,無法快速拿出產品方案,耗費很大的成本和極長的時間。一個原本可以共用的服務,被不同部門重復建設。
中臺的類型有哪些?
按照目前普遍的說法,中臺分為6類:
數據中臺的理解?
中臺就是公共服務平臺,數據中臺就是將數據加工以后封裝成一個公共的數據產品或服務。數據產品往往不是直接提供給用戶使用的,而是提供給業務應用使用的。在做數據中臺之前,先自問一下:
如果以上都合理,就可以開始規劃數據中臺了。數據中臺的核心理念在于“數據取之于業務,用之于業務”,即它相比于數據平臺注重的是對業務的積累和沉淀,構建了從數據生產到消費,消費后產生的數據再回流到生產流程的閉環過程。業務積累和沉淀的過程體現在數據中臺對外提供的數據服務,數據中臺作為整個企業組織所有業務的數據消費需求的提供方,通過業務對數據服務的不斷滋養,會形成一系列穩健的數據服務,這樣當出現新的市場機會需要構建新的前臺應用時,數據中臺可以無差別的進行數據服務供給,從而保證了企業組織的創新火種。
中臺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建立在業務之上,公司發展過程中一些項目有點不同,然后重新搭建架構,有點資源浪費,搭建中臺系統完美解決重復造輪子問題。
今年,很可能成為“數據中臺”的元年;同時,關于數據中臺的整體定義,也會隨著頭部企業落地數據中臺而逐漸清晰。預計2019年底,我國將會誕生10-15家呈現明顯落地效果的數據中臺建設最佳實踐案例企業。
據知名調研機構Canalys2019年2月的相關數據報告,2018年全球云計算市場規模突破800億美元,達到804億美元;未來10-15年,“數據中臺”也許會超越今天的云計算市場,形成一個萬億級市場,同時中國也將誕生1—2家SAP級別企業。